7 月汽车整体产销同比、环比均略有下滑。根据中汽协会数据公众号,7 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0.1 万辆和238.7 万辆,环比分别下降6.2%和9%,同比分别下降2.2%和1.4%。我们判断整体市场表现相对平淡主要由于2022 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叠加传统车市淡季,产销节奏有所放缓。1-7 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5万辆和1562.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4%和7.9%,累计产销增速较1-6 月均回落1.9 个百分点。7 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1.5 万辆和210 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7%和7.4%,同比分别下降4.3%和3.4%。我们认为7 月乘用车销量环比、同比均下降主要由于7 月是汽车市场的传统淡季,需求相对减弱,产销节奏有所放缓,同时2022 年同期乘用车市场在促消费政策拉动下呈现高增长。1-7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39.7 万辆和1336.8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和6.7%。
7 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8.6 万辆和28.7 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6.4%和19%;同比分别增长17%和16.8%。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6 月相比,客车、货车产销均呈两位数下降;与2022 年同期相比,客车、货车产销均呈明显增长,其中客车产销增速高于货车。1-7 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25.3 万辆和225.8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5.9%,其中货车产销分别完成198.8 万辆和199.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4.8%。
7 月乘用车产销同比、环比均略有下滑。根据乘联会公众号数据,7 月乘用车生产210.1 万辆,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4.3%;批发销量206.5 万辆,同比下降3.2%,环比下降7.6%;零售销量为177.5 万辆,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6.3%。7 月零售数据是历史同期次高,并且是年内销量的次高点,而历年的7 月一般是仅次于2 月的正常月度销量最低点,我们认为需求端仍然较强。
7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渗透率达到35.7%,汽车出口持续贡献显著。根据乘联会公众号数据,7 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达到73.7 万辆,同比增长30.7%,环比下降3.1%;零售销量达到64.1 万辆,同比增长31.9%,环比下降3.6%。在渗透率方面,7 月新能源乘用车的厂商批发渗透率为35.7%,零售渗透率为36.1%,较2022 年7 月26.4%和26.8%的渗透率均提升9.3 个百分点。在品牌结构方面,7 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批发渗透率52%,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8.9%,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8%。在出口方面,7 月总体汽车出口延续2022 年末以来的强势增长特征,其中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31 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4%,其中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28%,1-7月乘用车出口199 万辆,同比增长81%。我们认为全球乘用车市场正处于电动化和智能化加速渗透的阶段,国内自主品牌主机厂及产业链在电动智能领域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2023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有望维持亮眼表现并贡献增量。
2023 版双积分政策调整推动乘用车可持续发展。根据乘联会公众号,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修正案,此次《积分办法》修订了新能源乘用车标准车型积分分值,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新增了新能源汽车积分池管理的灵活性措施,尤其是增加了积分池的政策措施,给予企业更多合规灵活性的机会,完善了传统能源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引导措施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灵活性措施,我们认为2023 版双积分政策调整对未来两年的新能源车带来可持续的高增长发展动力。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2023 年汽车市场整体呈现弱复苏,维持2023 年汽车行业“优于大市”评级。建议关注潍柴动力、中国重汽、奥福环保、骆驼股份、比亚迪、长城汽车、保隆科技、华阳集团、伯特利、德赛西威、拓普集团、贝斯特、继峰股份、华依科技、文灿股份和沪光股份等。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增速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海外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汇率大幅波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